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阶段创惠优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该石刻顶部篆书“皇帝北巡之碑”。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北巡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片记录,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创惠优配,并展开相关学术研究与鉴定。考古研究院将尽快向社会和学术界提供研究结果。
《北巡碑》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边疆治理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下一步创惠优配,将启动应急保护方案,并积极推动其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此次发现的碑刻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境内,《北巡碑》镌刻在一块独立的花岗岩巨石上,高2.6米、宽1.9米。虽然花岗岩石面剥蚀严重,但保存有50余字,书法隶中带楷。其中,“莫弗”一词反复出现不少于7次。莫弗是我国北方民族东胡系各族部落首领称号。遗憾的是,现存字迹没有可供断代的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等关键信息。
为确定《北巡碑》年代与性质,普查队与内蒙古大学专家组合作,基于石刻的书法风格、“莫弗”一词的使用年代以及与北魏六镇长城南北线及克里孟古城的地理位置关系等因素,初步判定《北巡碑》为北魏时期的纪功刻石。其内容与道武帝天兴二年(399年)北征高车时所镌刻的《薄山纪功碑》高度相似。
据史籍记载,该年正月,北魏道武帝从平城出发北巡,并发起对漠北高车部族的军事行动。魏军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为主力,中路由道武帝亲自率领;西路军为偏师,由道武帝兄弟拓跋仪率领。道武帝此次北征全胜而归,击破高车近四十部落,俘获大量人口和牲畜。二月,魏军返回漠南,在牛川大猎,在薄山刻石记功。
此次发现的《北巡碑》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北疆地区取得的重要考古调查成果。这是继《嘎仙洞刻石》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重量级刻石遗存创惠优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价值。
启泰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