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的藏字419部队(相当于一个步兵师)与两个步兵团、山南军区的一部分以及炮兵、工兵等部队,向印度的王牌军——步兵第7旅发起了进攻。这场进攻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将印军第7旅全歼,并成功俘虏了印度第7旅的旅长达尔维准将。这场胜利标志着中国自卫反击战的第一阶段胜利,而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西藏军区再次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势牛领策略,让印度军队尝尽了入侵的苦果。
第一阶段:对印东线作战
在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他企图借机占领中国西藏地区的领土。在中国面临多重外患内忧的情况下,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做出了强烈反应,决定开展自卫反击战。从战略上来看,这场自卫反击战分为两个阶段,东线与西线两个方向。西藏的东段由西藏军区负责,具体由张国华司令员与副司令邓少东负责指挥。而西段的作战则由新疆部队指挥。
10月10日,印度集结了约16000名兵力,准备向中国边境发起进攻。印度的东线兵力主要集中在克节朗地区,而西段则布置了约5600名部队,驻扎在加勒万河谷等关键地带。10月20日,印度军队大规模发起进攻。西藏军区的前线指挥部设在错那县麻麻沟,负责统一指挥东段作战。中国边防部队迅速对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弱点展开攻击,采用两翼包抄的战术,迅速歼灭印军的第一线防线。仅三天时间,印军第7旅就被彻底击溃,失去了所有据点。与此同时,印军第7旅的旅长达尔维准将率领残部逃入高山密林,而我军迅速展开清剿,最终成功俘虏了达尔维准将。
展开剩余62%在这场战斗中牛领策略,中国部队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战果显著。西藏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向“麦克马洪线”南侧推进,并成功占领了达旺。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我军成功防守并收复了该区域。与此同时,西段的新疆部队也展开了围剿行动,至10月28日,我军共清除印军在37个中国领土内的侵占点。
第二阶段:深化作战与全歼印军
然而,印度政府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反而在11月中旬集结了3万余兵力,准备再次向中国边境增兵。对此,中国政府决定加强反击。11月16日,西藏军区再次发起了第二阶段的进攻,这次行动由西藏军区前线指挥所指挥,涵盖了从西山口到邦迪拉的多个方向。由54军军长丁盛指挥的东段战役展开得尤为迅速,进攻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成功摧毁了印军第11旅的防线。
与此同时,东线的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依据刘伯承元帅的战略建议,“打头、切腹、去尾”实施多路穿插攻击,进攻队伍快速占领了邦迪拉并继续对印军进行追击,直至21日完全清除该地区的印军据点。西藏军区的另一支队伍在梅楚卡、里米金等要地的作战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攻占了大部分地区。
战果与总结
经过32天的猛烈作战,我军共歼灭了印军8853人,其中4885人被击毙,3968人被俘。中国方面的损失相对较小,总共牺牲722人,伤1697人。这一战果标志着中国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彻底胜利。
其中,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指挥的东线战役最为显著,尤其是在克节朗与西山口至邦迪拉战斗中,我军成功摧毁了印军多个旅的战斗力,并俘虏了包括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和步兵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等多个重要军官。此战不仅为中国捍卫了边疆,还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战后,中国政府对外宣布,边防部队将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按照1959年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以保证边境安全。中国也积极推动与印度的和平对话,多次遣返印军俘虏,彰显了中国的宽容与大国风范。
总结这场战斗牛领策略,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外交和政治上的成果同样显著。中国不仅成功捍卫了国土,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发布于:天津市启泰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